热门文章
中年发福别错怪代谢差,小心糖胖悄悄找上门,新陈代谢科名医教你日常平小腹的好习惯,远离慢性病
发表时间:2023-02-07 点阅:574
Photo by Towfiqu barbhuiya on Unsplash
多数人认为年过中年,新陈代谢变慢才导致体重增加,很遗憾的20 岁和 60 岁的新陈代谢没什么变化。2021 年发表在《科学(Science)》杂志的研究里,发现新陈代谢在中年时依旧保持旺盛,成年期 20 岁~ 60 岁之间几乎没有改变,直到 60 岁以后才不可逆转地下降。
如果新陈代谢下降不是罪魁祸首,是什么让我们发胖?
简单来讲,世界是催人肥的,我们正处于致胖环境(Obesogenic Environment)中。人类遗传基因经过狩猎、采集到现代,并没有太大改变,都是为了适应食物有限、不时发生饥荒的环境,如今却活在自己创造的富裕社会,随时都可以享受高热量又美味的食物,但我们却整天坐在电脑前或在沙发上滑手机。吸收多、动得少,才是让我们愈来愈胖的主因。
糖胖公害,正在台湾蔓延
台湾也深受「致胖环境」的影响,甚至是亚洲最胖的国家。《国民营养健康状况变迁调查 2017-2020 年》发现,台湾19 岁以上过重及肥胖比率达 50.7%,超过两个人就一人过重、肥胖。
然而,肥胖的成因很多,最主要的生成原因还是来自饮食,过去大众普遍认为,只要少吃「糖」——饮料、蛋糕、零食等,就能好好控制体态,但实际上,比起甜蜜的糖,潜藏在我们三餐的主食——米饭、面包、面、水饺等的「糖类」,更容易让我们不知不觉就吃太多。
糖类本身没什么不好,是身体主要的能量来源,提供燃料给大脑、中枢神经和肌肉。问题出在过剩。当糖类的摄取量超过身体所需,其余的就会打包变成肝糖和体脂肪储存。这些囤积下来的脂肪尤其是腹部脂肪,除了让身材变形外,更令我们陷入「糖胖」危机,也是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、中风的共同危险因子。
如何改善?别急着戒糖!从一份糖开始,建立活力慢老新日常
由此可知,无论是为了维持健康还是体态,我们都需要重新建立一套吃「糖」的好习惯。游能俊医师自己也是低糖饮食的实践者,开始吃低糖的起心动念,是他行医30年,照顾过无数糖尿病患者,没想到自己也陷入糖尿病前期的危机,这让他决定「以身试糖」,各种食物下肚后亲身扎针实测血糖,证明糖类份量是关键,并建立运动习惯,成功逆转糖尿病前期,还瘦下24公斤,6年来体脂率维持在20%以下。
他根据自己的经验与临床的统计,建议18岁之后,人人都应该采取低糖饮食,由于过了青春期,荷尔蒙稳定后,我们的活动力随着生活型态改变逐渐下滑,吃了过多的糖反而是负担。实际做法是:每餐一份糖,再由一餐 3 份蔬菜,以及一天两次的半碗水果,补足糖类总摄取量,吃到 6 份糖,接近 90 公克。
此外,肌少也要从年轻时挡下。不管你喜欢或讨厌你的 25 岁,肌肉质量在 25 岁达到高峰,之后缓步下滑,60 岁加速流失。因此从青春期后一直到老,都应该摄取足量蛋白质,建议成人以每公斤 1.2 克~1.5 克为一日目标,如果已经面临肌少,则要吃到每公斤 1.5 克。
为此,游能俊长期推广133低糖饮食,帮助超过三万人次成功减脂、增肌,并维持血糖稳定。但133低糖饮食是营养学上份量的概念,实际煮熟放在餐盘上,约等于321,3是蔬菜(占餐盘一半)一份是25克,约等于三碗八分满的蔬菜,建议选不同颜色的菜搭配。2是蛋白质(占餐盘六分之二)一份是7克,约等于一杯豆浆+2颗蛋。1是糖类(占餐盘六分之一)。一份是40克,约一汤匙的饭或面、三颗水饺。这套方法乍听很饿,但实际操作后,实践者不仅没有挨饿,还能找回健康。
最后,游医师建议,饮食法不要分阶段改来改去,因为建立习惯困难,好不容易建立了,就一路到老。
►►本文摘自:《糖胖》